云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尹欣最近有一篇論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推動云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調研報告》,其中提到:“云南文化體制改革滯后,雖說有其主觀、客觀的歷史原因,但目前來看已經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束縛作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成為云南無法回避、無法繞過的一個重大問題。特別是省屬系統文化單位的體制改革沒有破題,文化生產力得不到解放,出現了全部省屬藝術院團和表演所得票房遠遠不如一臺《麗水金沙》的尷尬局面?!?/font>
云南省屬六大院團(省歌舞團、滇劇院、雜技團、花燈團、京劇院、話劇團)全年票房收入竟比不上一臺《麗水金沙》的收入,這局面連續好幾年了?,F實中看云南文產前景,確實云霧繚繞。
按照2006年公布的數據,《麗水金沙》演出4000多場、接待觀眾200萬人次,總收入近2億元。核算下來,一臺《麗水金沙》的門票收入基本可達5萬元。省屬六院團如何開展經營很少被披露,但在政企未能分開的前提下,就算強調市場化運作,怕也是在自欺欺人。
《麗水金沙》的改制曾經是全國文化系統的樣板。據報道,2000年時,麗江市民族歌舞團人均月收入僅700多元,全團都快散架了,邀來深圳力量公司后,雙方開始組建“麗水金沙”演藝公司,后來精心編排的《麗水金沙》初戰并不如意,最凄慘的時候劇場只有一個觀眾,但在不斷完善中挺過來了,如今已經成長為全國文化產業改制成功的楷模。而云南省屬六大院團,幾乎都是體制內的團隊,如今仍然是各有各的“分工”:比如:省歌舞劇院負擔的是省政府出訪演出任務,在昆明基本看不到;省滇劇院在農村有節日市場,也就是過節時連續演出幾天,有點小收入;省花燈團經常搞點歌伴舞;省京劇院、省話劇團的舉動好像只停留在幾年搞一臺獲獎節目。來自這些團隊的“自我揶揄”有些無可奈何:領導是基本觀眾,政府是投資主體,獲獎是最終目標,倉庫是最后歸屬。
“2007文化產業云南論壇”上,云南省文化開發研究中心主任王亞南就提出,“以藝術院團為例,改制以后,他們可從事業單位改為企業單位,政府只負責采購院團所生產的‘藝術公共產品’,然后無償地提供給老百姓觀看,這樣演職人員的工資可有增加的空間,老百姓可以看到好的藝術產品,對個人、對國家、對社會都是有好處的?!笨煽?年了,先前指望的改革仍舊邁不開步子。這可能與其主管部門對六大院團的情結有關,因為從十多年前開始,主管部門幾乎都是要求政府把文藝院團養起來,這本來就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老體制中的老團隊,早改早脫身,早改更有重生的機遇。云南在文產方面的起步并不晚,2003年就明確了把文化產業作為云南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支柱產業來發展,相關扶持政策也有。然而,如今除了《麗水金沙》、《云南映象》等單項,“產業”幾乎銷聲匿跡。云南文產有很多優勢,卻在優勢中顯現出錯過機遇的“潛質”。體制桎梏讓紅土高原上文化產業孤孤單單,足夠讓大滇子民心酸?,F在不動手,真的不怕晚了嗎?
我認為,有幾條路可走。一是“昆明做法”,把所有院團改造重組,挖掘云南少數民族舞蹈的多數量和多特色,打造精品,培養觀眾。二是引進外來資本,進行股份制改造,該剝離的資產該分流的人都剝離出去,讓新誕生的演出公司輕松上陣,省里的演出任務也可用市場化方法解決,公平交易。三是可以直接公開拍賣,比如由《麗水金沙》對六大院進行收購。方式很多,關鍵需要行動。六大院團的改造,對于推進云南其他文產項目的改制,相當重要。 (昆明張三)
(責編:李艷)
- 相關新聞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為福建日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屬福建日報網所有,任何未經本網協議授權的非新聞性質網站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違者本網保留依法追究責任的權利。
②本網未注明來源福建日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福建日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福建日報網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