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nthjj"></delect>
<pre id="nthjj"></pre>
<pre id="nthjj"></pre><dfn id="nthjj"><address id="nthjj"></address></dfn>

      <noframes id="nthjj">

        <meter id="nthjj"><progress id="nthjj"></progress></meter>
          <listing id="nthjj"><noframes id="nthjj">

            <th id="nthjj"></th>

            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西岸時評> 民生巷議 > 正文

            食品重典治亂重在執法常態化

            www.fjnet.cn?2013-06-18 07:04? 兵  臨?來源:京華時報 我來說兩句

            我們對食品安全“重典治亂”的關注,重點可能還應放在執法上面。只有執法監管嚴密無缺了,才能最終守住食品安全的堤壩,為公眾提供合格的公共安全服務。

            我國《食品安全法》即將啟動修訂,已列入國務院法制辦2013年立法計劃。在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籠罩下,“重典治亂”成為此次修法的關鍵詞

            區分平世與亂世采取“世輕世重”的刑罰政策,向來是歷朝歷代統治者治國的普遍做法。但是,與歷史上依附在人治之下的治亂不同,現代法治社會中的重典治亂,是在遵循法治原則基礎上的依法從嚴治理,它并非單純強調處罰的嚴酷性,而主要是通過重典的常態化執行,最終形成制度的預期效應,引導并規范食品行業的生產營銷行為。也就是說,今天我們所期許的重典治亂,已不同于運動式的“打打殺殺”,而是一種合乎法治精神的公共治理方式。

            先說“重典”。對人民的生命健康而言,食品違法行為無疑風險極高、后果極重,因而需要立法提供相匹配的責任形式。反觀我國的《食品安全法》,無論是與國外立法相比,還是從現實治理的需求出發,都凸顯出違法成本過低的弊端,刑責的追訴與經濟上的處罰,尚不足以對違法者構成威懾。在這種情況下,尋求對食品安全亂象的依法從嚴治理,首先必須立法打造一部罰過相當的“重典”,有效銜接好行政、刑事處罰,為各種性質、情節不同的違法行為,設定不同程度的相稱性處罰措施,防止出現違法之后罰無依據或罰不當過的現象。

            當然,“重典”本身要限定在法治理性之內,不能超出法律原則選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嚴刑峻法。從這個角度講,所謂的“重典”關鍵不在于處罰的苛嚴程度,而在于責任設計的嚴密程度。它猶如一張為違法者精心編制的法網,每一種違法行為都能找到對應的責任形式,根本無從逃脫法律的制裁。

            再看“治亂”。有了“重典”,接下來的關鍵就在如何去“治”了。這首先需要確立起科學高效且便于監督的執法體制,在修法中改變以往“九龍治水”的分段執法模式,重新整合生產、流通、餐飲諸環節的監管權責。不過與立法的科學設計相比,老百姓更擔心執法能否堅持嚴字當頭,始終保持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的嚴格執法態勢。

            以往案例表明,執法監管走過場,公權力失職瀆職,這是導致食品安全失守的重要原因。近年來轟動全國的毒食品案件,多數不是由監管部門正常發現的,足以說明執法能否常態化、規范化、責任化,乃是實現食品安全“重典治亂”的關鍵。僅此而言,我們對食品安全“重典治亂”的關注,重點可能還應放在執法上面。只有執法監管嚴密無缺了,才能最終守住食品安全的堤壩,為公眾提供合格的公共安全服務。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號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
            頁面無法找到
             
            頁面沒有找到,5秒鐘之后將帶您進入首頁!
            午夜无码福利18禁,色欲精品久久久综合区,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综合,日韩无码视频观看
            <delect id="nthjj"></delect>
            <pre id="nthjj"></pre>
            <pre id="nthjj"></pre><dfn id="nthjj"><address id="nthjj"></address></dfn>

                <noframes id="nthjj">

                  <meter id="nthjj"><progress id="nthjj"></progress></meter>
                    <listing id="nthjj"><noframes id="nthjj">

                      <th id="nthjj"></th>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