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在過去是一個讓人充滿著敬畏感的稱呼;而“大學校長”則是一所大學的精神代言人,他將會以常人所沒有的胸襟、抱負、視野和作為,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未來。然而在社會的發展、現實的流變中,“大學校長”這樣的稱呼似乎已經不再那么神圣,也不怎么多受公眾待見了。在這個沒有隱私的時代,最近,多位大學校長的言行都讓公眾不解,而媒介的放大也有了“妖魔化”之嫌?!按髮W校長”究竟是怎樣的?他們是教育家、官員還是社會活動家?他們還是我們理想中的大學校長嗎?>>>詳細
中國大學的校長有著特殊身份:一是北大浙大復旦都是副部級高校,校長是副部級官員,屬于“政治家”;二是往往只要擔任了大學校長,在中國又會給他一頂“教育家”的帽子;三是中國的大學校長都是學而優則仕,是“名副其實”的專家。另外,大學作為社會的風向標,作為社會精英和公眾人物的大學校長,其一言一行的意義早已遠遠超越了大學象牙塔的范圍,受社會關注也就十分正常了。>>>詳細
|
大學行政領導不再從事學術研究,就不再能吸引優秀人才?放在上個世紀80年代,此說尚可成立。那時,我國人才十分匱乏,因此,很多大學提倡“雙肩挑”,鼓勵學者一邊進行學術研究、教學,一邊擔任行政工作。但是,現在的情形與20年前已經完全不同。只要把大學校長、副校長,各行政崗位,拿出來公開招募,就可檢驗,是否會有優秀人才來應聘。這種觀念本身,就暗含一個判斷,即大學行政崗位本身是不吸引人的,吸引人的是行政崗位可以帶來的各種好處:教育利益和學術利益。這不正是現在所推進的教育去行政化和學術去行政化改革所必須治理的問題嗎?可以說,只有剝離行政崗位的教育福利和學術福利,才能凸顯這一崗位本身的價值,同時,也讓教育和學術回歸本位。>>>詳細
|
校長并不是一個兼職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由于校長工作本身就很繁忙,再花精力去進行科研和教學,結果是兩者都沒有做好,尤其是學術研究和教學,校長從事學術研究,申請課題,往往只能“掛名”,而帶研究生,也很長時間難以和學生一起交流。近年來,高校就曾爆出校長所帶研究生發表和導師共同署名的論文涉嫌抄襲的丑聞,在事發之后,校長解釋自己并不知情,對學生疏于管理,就是由于校長“兼職”太多所致。>>>詳細 2011年科技部公布的“973計劃”項目,由大學承擔的占63項。其中,項目首席科學家為現任大學校長、副校長、校長助理等校級行政職務的共計16項。去年中科院、工程院新增院士公布,媒體統計發現,新增工程院院士中現任或曾任高校校長、副校長的共有16名,占29.6%。學者擔任校長之后,繼續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帶來了嚴重的行政化問題。校長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更像是用行政權為自己謀求學術福利和教育福利。>>>詳細 |